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幽门螺杆菌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哪些

  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了第1部Hp相关指南,将消化性溃疡列为Hp的根除指征。此后的20多年,一些重要的国际Hp感染共识相继颁布,随着Hp感染相关疾病谱的拓展,Hp根除指征范围不断扩大,至2015年“京都全球共识”提出治疗所有Hp感染者,除非存在抗衡因素。Hp根除指征从最初的消化性溃疡逐步扩大到“证实有Hp感染”,是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大量研究证实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完全符合科赫法则,几乎所有Hp感染者均存在组织学上的慢性活动性炎症,一旦感染,不经治疗难以自愈;约10%~15%的Hp感染者可发展为消化性溃疡,约50%可发生胃黏膜萎缩,<1%的Hp感染者将发展为胃癌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Hp感染后结局转归目前尚难以预测,而尽早根除Hp可有效地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此外,Hp胃炎作为一种有传染性的疾病,根除Hp可有效地减少传染源。有学者担心根除Hp带来的负面作用,如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癌、肥胖、哮喘增加和菌群紊乱等。研究表明,亚洲国家Hp感染率下降与GERD发病率增加呈负相关,西方国家根除Hp却不增加GERD发生风险。导致东西方差异的原因是根除Hp后GERD风险的增加与胃体胃炎的类型密切相关:高酸分泌的十二指肠溃疡表型和胃酸分泌正常的单纯胃炎表型根除Hp均不增加GERD发生的风险,只有低酸分泌的胃癌表型因根除Hp后胃酸恢复正常可能增加GERD发生的风险。亚洲国家胃癌发病率高,胃癌表型的胃炎多见;西方国家胃癌发病率低,胃癌表型的胃炎相对较少。

  从权衡利弊的角度看,对于胃癌表型的胃炎患者根除Hp,虽然GERD发生的风险增加,但不根除Hp则胃癌的风险增加,两害相权取其轻,应该根除Hp。Hp感染与食管癌的关系也是有些学者担心的。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率与食管鳞癌发病率不相关,与食管腺癌发病率存在负相关,但因果关系不明确;我国食管癌近99%为鳞癌,食管腺癌少见甚至罕见。统计显示近30年来我国Hp感染率与食管癌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提示在中国Hp不是食管癌的保护因素。有关Hp感染与肥胖的研究,在东西方人群中的结果并不一致,欧美等发达国家Hp感染与肥胖呈负相关,而我国的两项较大样本的研究均报道Hp感染与肥胖呈正相关,这种截然相反的研究结果提示,在目前循证依据不充分时,根除Hp可以不考虑这一“负面影响”。至于Hp感染与过敏性哮喘的关系,目前研究仅发现Hp感染与哮喘存在弱的负相关,但难以证明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且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域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Hp感染对人类的保护作用目前没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根除Hp后是否会引起消化道菌群失调,目前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已有的研究表明,Hp是胃内微生态致病菌的一部分,Hp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胃酸分泌,进而扰乱胃内微生态,且这种微生态的改变可增加胃癌的易感性。根除Hp可促进胃内微生态恢复平衡。人体和动物试验还表明,应用抗菌药物根除Hp可以改变胃肠道菌群的种类、丰度及组成,但这种影响一般短期内即可恢复。

  综上所述,就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出发,根除Hp利大于弊。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评论列表(共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