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简介 > 正文

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导读

  上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移动方案2017-2020》(简称《行动方案》)日前正式发布。昨天,市科委、市教委联合召开新闻通气会,对《行动方案》进行解读。

  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难题

  《行动方案》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素功能提升,生态环境营造两条主线,共4项重点任务和15项子任务,重点解决:高校院所、企业作为成果转化主体的创新能力问题;成果信息作为成果转化“种子”的共享利用问题;服务机构作为成果转化“桥梁”的能力问题;基于成果转化全链条、全要素,营造转化生态环境问题。

  

  此前出台的“两部曲”———《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意见》和《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从制度层面基本解决了“三权下放”等成果转化动力问题,《行动方案》则从实际问题入手,重点解决成果转化“怎么做”的问题。

  用好创新券,激发转化主体动力

  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设成为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的重要枢纽,形成国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示范高地。前期调研发现,企业转化能力不足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短板”。据统计,上海去年新注册市场主体35万户,相当于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1000户,这些初创企业很少知道如何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资源。

  两年前,市科委发行过一种事前补贴企业、事后兑现服务的科技创新券,降低了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共享科研仪器、检验检测服务等方面的成本,2015至2016年的一年间,2000万的科技创新券撬动近亿元的科技研发投入,并催生出以牵翼网为代表的科技服务机构。

  

  去年起,科技创新券的使用范围扩大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节。上海某齿科公司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寻找新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方向,于是委托“科创帮”技术服务平台进行国内外技术分析及搜索,并用上了创新券。今年以来,已经有6家企业拿着创新券与“科创帮”达成了合作,数量比往年明显提升。

  培养专业人才,夯实转化桥梁基础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打造国际国内科技服务机构和人才汇聚中心,不过截至目前,上海持有“专利管理工程师”证书的只有千余人,人才缺口十分巨大。

  

  任何技术的转移转化,都离不开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的“桥梁”。去年底,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成立,而据昨天的通气会透露,上海技术转移学院正在筹划之中。得知消息,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纵刚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预定”人才,“等他们毕业了,给我50个。”他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牛津大学92人的知识产权队伍中,有5名理工科博士和13名MBA。

  

  作为科技成果产出大户,沪上不少高校已经跨出了培养专业成果转化人才的第一步。据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龚晋表示,目前,成果转化已纳入高校职称评定考核体系。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团队一位“70后”教师承担着水煤浆、粉煤气化项目工程设计中的核心工作,这些工作并不适合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此前,由于高校普遍看中论文发表,这位教师要晋升教授非常困难,随着新考核体系实施,他最终顺利评为教授。

  同济大学正在探索让科研队伍中一部分人,专业从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此前高校技术转移工作更多侧重于把关“盖章”,今后则将承担起识别成果“含金量”,为全校科研成果寻觅更好转化途径、实现更大价值的重任。

  遴选众创空间,提升转化服务能力

  上海已有500多家从事创业孵化的众创空间,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陈宏凯昨天表示,众创空间也要成为成果转化的载体。

  

  《行动方案》提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功能的专业化众创空间。目前,上海已经开始甄选这类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并予以扶持,承接成果转移转化是它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龙头企业有聚集效应,宝武集团打造的吴淞口创业园去年一开园,就吸引了100多家企业入驻,不少公司创始人“幸福”地表示,进驻这个园区,不用再跑市场了,产品直接用上了宝武生产线。而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开出的“上海智能制造科技创业中心”,国企与在孵企业共用一个实验室,小企业了解大企业要什么,大企业也方便将自身资源导入在孵企业,帮助他们走通科技成果转化这条路。

文章来源:文汇报

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张小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